1. 1.城市经济结构概述
    通过观察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2018年的经济数据发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济连年增长,经济体量较大,2012年全港GDP折合人民币约为1.65万亿元,经过七年发展到折合人民币约为2.39万亿元。香港在三个产业上主要以发展服务业为主,是全球服务业占比最大的地区之一。服务业一直拉动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的贡献较小。2014年服务业对香港生产总值的贡献升至93.0%,同期制造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降至1.3%。在金融服务业上,香港金融服务业每年的增长值对当年的GDP的贡献保持在16%-18%之间,2017年更是升至18.9%。香港还有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这三大支柱产业,合计占比则维持在38%-41%。

注:2018年三次产业占比类比2017年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图1: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2016年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1. 城市产业特征分析
    (1)金融业。香港聚集了全世界多家知名银行入驻,同时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在香港设立分行,体现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作为亚洲金融的翘楚,在基金投资等方面发展良好。香港资本市场稳健成熟,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选择,同时也为世界上的投资者提供了许多投资机会。
    2017年,香港的债券市场与内地的债券市场实现共通,“债券通”的推出是继“沪港通”与“深港通”后香港与内地加强金融合作的一个新的机遇,香港利用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国际资金聚集,作为一个配置的中转站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内地的建设中。在证券的发展上,根据香港证监会网站上的信息披露,截止2017年1月,香港交易所上市企业的市值以4.35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七(亚洲第三)。在资产业务管理上,香港2016年的业务总额为12.824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4.6%,私人财富管理业务总额为5.203万亿元,比2015年上升9%。
    (2)旅游业。香港旅游业这几年来对香港GDP的增长贡献率为4.5%-5%。1997年内地访港人次是236万,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5847.2万,是1997年的24倍。自2012年以来,香港酒店的入住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香港机场是亚太地区最繁忙的机场之一,由于过境免签的原因,很多内地的游客将香港选为出境的第一站。随着内地居民赴港签注的便利性不断增强,香港旅游最大的变化特征就是内地访港游客占比越来越高,成为中坚力量。香港是实行免税的地区,在一些物品上与内地的价格有一些差距,而且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也可以使得购物更加便宜,因此,吸引了内地许多游客赴港或者利用中转免签的间隙进行购物,这些举措也促进了香港零售业的发展。
    (3)物流业。贸易物流是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香港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香港的进出口额相差较大,出口额远远大于进口额。优良的港口给香港的贸易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对于大多数经香港流通的货物来说,香港可能并非是货物的目的地,但是香港以贸易摩擦阻力较小、货物通达性好、服务优良等优点,使得大多数货物选择经过香港进行中转,从而使得香港成为亚太地区贸易与物流的中转枢纽。
    (4)专业服务。香港2018年的生产总值为2845317百万港元,增长3%。香港的GDP超过92%由服务业创造,这个比例在世界所有经济体中是相当高的,是世界发达经济体的显著标志。香港有多所高校进入世界高校排名前列,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通过“优才计划”、“专才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邀请一些在专业技术上有较大建树的人才加入到香港的社会发展中。由于拥有企业管理及各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一向是香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其中法律、会计、建筑和相关工程以及医疗服务优势尤其突出。香港的专业人才拥有国际认可的专业资质,丰富的国际人脉网络和管理经验,亦熟悉国情及内地市场。香港专业服务业对本地GDP的贡献率已超过5%,可媲美香港旅游业,且增长速度更快。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图2 香港四个主要产业增长值占GDP情况

  1. 城市发展难点
    (1)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优化升级。主要表现在香港的产业结构分化严重,第三产业占比过高,本地制造业对于香港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低,过度的“去工业化”使得香港的经济失去了实体的基础。过多的依赖金融业的发展,如果国际金融环境发生变化,产生的影响可能波及整个香港。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明证。
    (2)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贸易与物流的发展上,香港面临着新加坡、“东南亚四小虎”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于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电子商务方面,香港公司已经落后于内地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香港过去充当的贸易中心的角色,受到了新型电子商业模式的冲击。
    (3)旅游业面临转型困境。香港一直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旅游中心,旅游业在香港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国际旅游业发展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香港旅游业存在明显的以购物消费和中国内地游客为主导的倾向,这不利于香港旅游业向高层次的方向转型升级,也不利于香港作为国际旅游中心的进一步建设
  2. 4.已有的绿色金融成果
    (1)绿色金融政策的制定
    香港ESG披露制:2011年12月,港交所发布了《环境、社会及管制报告指引》的咨询文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对其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信息披露的建议,并且对不同的层面制定了不同的披露指标。2013年将《指引》作为常规建议列入了《上市规划》的附录中。在香港,上市公司需要识别并汇报具有重要环境及社会影响的相关环境、社会及管治的主要范畴、层面及关键性绩效指标,使得投资人和权益人了解发行人对于环境、社会及管治的表现。2017年,将《指引》主要范畴环境的关键绩效指标由建议披露升至“不遵守就解释。”
    香港品质保证局推出“绿色金融认证计划”:香港质量保证局启动第三方“绿色金融认证计划”,支持投资环保项目,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对此,香港特区政府鼓励香港、内地和海外企业利用这个认证计划和香港资本市场为绿色项目进行融资。这个认证计划参考了多个国家和国际上的标准二设立,是国际标准的“香港化”,使得标准更加适应香港的发展。该计划为绿色金融发行者提供第三方认证服务。
    政府支持企业通过绿色认证进行融资:特区政府表示鼓励企业利用认证计划,期望推动内地、“一带一路”沿线、更大范围的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资本市场为绿色项目进行融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8-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提出,将推出上限1000亿港元的绿色债券计划,募集资金所得将拨入基本工程储备基金,为其绿色项目提供资金。《安排》中还希望香港发挥其环境以及规划管理的专业优势,使得“一带一路”的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于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安排》指出,推动基于香港平台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资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绿色项目在香港平台发债集资;推动建立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2)绿色金融机构的构建
    香港金融发展局:2016年5月,香港金融发展局发布《发展香港成为区域绿色金融的中心》的报告,报告就如何巩固香港在绿色金融方面的领导地位提出多项建议,包括:第一,由受政府和公营机构管控的发行人发行基准「绿色债券」;第二,成立绿色金融咨询委员会或同类机构,以制定长远工作重点及提供协助;第三,举办有关绿色金融及投资的全球会议,以及一系列的座谈会;第四,借助大学和专业团体培育绿色金融人才,确保人才供应;第五为绿色金融项目和证券设立「绿色金融标签计划」,从而吸引新发行人和新投资者来港。
    香港品质保证局:香港品质保证局于2018年1月3日宣布推出“绿色金融认证计划”,为绿色金融发行者提供第三方认证服务。香港重视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以支持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该认证计划的认证标准参考了国际上的标准并且进行了本地化,以适应香港的发展,目前该认证计划已经在2018年3月开始实行。香港排放权交易所:香港排放权交易所,香港领先和唯一的环境资源商品交易所营运机构,经营综合性环境资源商品及衍生性金融产品交易市场,主要服务包括各类商品的交易、结算及交割、存管及节能减排相关资讯与咨询服务。香港排放权交易所又与中国各碳交易试点市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为推进中国碳交易市场国际化作出贡献,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涉足未来全球第一大碳交易市场的机会。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为企业通过绿色债券进行融资提供支持,多家企业通过香港联交所发行绿色债券。
    香港排放权交易所:香港排放权交易所,香港领先和唯一的环境资源商品交易所营运机构,经营综合性环境资源商品及衍生性金融产品交易市场,主要服务包括各类商品的交易、结算及交割、存管及节能减排相关资讯与咨询服务。香港排放权交易所又与中国各碳交易试点市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为推进中国碳交易市场国际化作出贡献,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涉足未来全球第一大碳交易市场的机会。

(3)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
香港特区环境保护署对绿色运输试验基金批出第八批申请,资助香港业界试验绿色运输技术。
香港地产巨头太古地产宣布,成功发行首批总额5亿美元的十年期绿色债券,年息率为3.5%。
香港中华煤气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发行的框架参照了《绿色债券原则》(2017)中列明的国际标准制定,是香港第一次由能源供应商发行的符合《绿色债券原则》及独立意见的债券。
港铁于2016 年11月首次发行总值6亿美元的10年期绿色债券,最终获得超过14亿美元认购。集团决定将发行规模增至6亿美元,并按指引息差下限,即10年期美国国库债券息率1.737% 加80个基点,以年息率2.537%作为定价。
在香港众多行业进行绿色债券产品创新之后,香港的绿色债券发展进入新时期。

数据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4)绿色金融的宣传
香港金融发展局呼吁应当利用香港具备的独特优势条件发展绿色金融,并成为区内先导者,切勿错失良机,让其它城市捷足先登。并且强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将促进香港就业及促进投资管理、保险、私募基金等行业发展。金发局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在短期内发行政府及公营机构管理的绿色债券、成立“绿色金融咨询委员会”举办有关的全球会议,以及联手大学等专业团体共同培育绿色金融人才。

  1. 绿色金融发展难点
    绿色金融是香港近几年来一直打算发展一直创新性的金融模式,但是市场上对于绿色金融中的“绿”反响不是很明显,基金投资公司的多家会员对于绿色项目的投资并不是很感兴趣,在高度市场化的香港,不可能通过行政令促进一个领域的发展,最主要还是需要做好投资者的市场教育工作,让其了解到绿色金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香港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对香港的定位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香港最强大的优势就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此可以吸收很多的国际资金,国内有很多较为感兴趣的标的,都可以通过香港这个市场来沟通国际买家。因此,建议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优势,把香港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绿色金融中心,具体功能设计如下:
    (1)绿色金融评估认证中心
    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进而(即在香港认证哪些企业是绿色的,包括标准制定、发布和认证评估)负责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绿色企业、绿色债券评估认证工作。
    (2)绿色债券募集中心
    从2016年起,由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如雨后春笋,一跃成为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最大的国家,汇丰估计,绿色债券市场到2018年能够达到每年3000亿美元的发行量。在发行规模如此之大的背景下,应该鼓励境内的企业到香港发行绿色债券,募集国际投资者的资金。
    (3)绿色金融国际交流中心
    发挥香港国际化大都市以及世界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在香港定期举行国际绿色金融研讨会或论坛,交流国际绿色金融相关的先进的经验,传播粤港澳地区绿色金融相关的优惠政策,吸进更多的国外绿色金融投资者,加强与国际绿色金融机构交流与合作;还可将各个发行过绿色债券的企业、发行过绿色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召集起来,定期举办绿色产品展览会。
    (4)绿色金融标准发布中心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社会制度和管理体制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法治健全,声誉度高,在此发布绿色金融有关标准,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可信性。
    (5)绿色金融离在岸业务一体化中心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并处理全球约70%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合理分工、协作与协调发展,将可进一步推进离在岸市场快速融合,发挥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功能。大湾区内必然会逐步实现金融的互联、互通,使支付与结算便利化,推动QDII2/QDIE先行先试。通过具体项目的落实,将会推动大湾区在地区融合、金融合作、经济一体化、金融基建、跨境人民币等的创新与合作。此外,在《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广东自贸区政策等框架下,多项贸易自由化政策、资本项目开放措施也将会率先在大湾区内推出,跨境资本的高速流动,必然推动离在岸业务高速发展。
    (6)绿色金融资本市场合作中心
    发挥香港联交所与内地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沟通优势,利用深港通、沪港通、债券通等优惠政策,设计一系列跨境绿色金融交易产品。鉴于“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公司的广泛融资需要,香港在传统的首次公开招股或债券市场以外,可以积极发展和研究开发多元化的金融平台和产品,如非上市企业股权交易平台等,推进大湾区内的优势产业结盟,同时带动大湾区的金融创新。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