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本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育范式将学科知识视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强调对既定学科体系的系统传授与严格考核。然而,其根本误区在于:误把“学科”当作“科学”本身,将人类对世界局部的、阶段性的认知成果固化为一成不变的真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动态性、整体性以及教育最终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宗旨。在这一背景下,李建革博士基于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首次提出的“智慧创新教育”新范式,以及其配套的“三师四教”导学法,为破解知识本位教育的困局提供了开创性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一、知识本位教育:学科固化与科学精神的背离
知识本位教育源于工业化时代对标准化人才的需求。它将知识按学科门类进行分割,形成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独立领域,并通过课程、教材、考试予以标准化、制度化。这一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提高了教育效率,但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 1. 学科壁垒割裂认知整体性:世界本是复杂、互联的整体,而学科分类却人为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学到的是“拼图碎片”而非“全景图像”,难以形成对真实问题的系统把握与跨界解决能力。
- 2. 静态知识掩盖科学本质:科学本质上是质疑、探索与创新的动态过程,而知识本位教育往往将学科内容作为静态结论灌输给学生,忽视科学思维、批判精神与创造力的培养。学生记住公式、年代、定理,却未必理解其由来、应用与局限。
- 3. 忽视个体成长与智慧生成: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知识本位教育却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导向,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非具有独特潜能、情感与创造力的生命主体。
正如钱学森先生所指出的:“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真正科学的教育应打破学科界限,回归知识的整体性与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李建革博士“智慧创新教育”新范式的出发点。
二、智慧创新教育:从“知识传输”到“智慧生成”的范式革命
李建革博士提出的“智慧创新教育”,以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为理论根基,强调教育应超越知识堆积,转向以“启迪智慧、激发创新”为核心的新范式。其核心主张包括:融合科学、人文与艺术,打破学科界限,构建跨学科、超学科的学习场景;强调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创造思维与批判思维;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推动学生在探究、协作与实践中整合知识、发展能力;依托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这一框架下,教育不再是对固定学科的机械传授,而是师生共同探索世界、生成智慧、合作创新的生命历程。
三、“三师四教”导学法:重塑教育中“人”的角色与互动方式
为落实智慧创新教育理念,李建革博士进一步提出了“三师四教”导学法,重构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关系与方法体系。
- 1.“三师”:多元协同的引导模式
AI智能导师:承担知识传递、个性化练习、数据反馈等基础工作,解放教师生产力,实现精准教学。
智慧导师(由原学科教师转型而来):不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和赋能者。其核心职责是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高阶思维与价值观念。
同伴导师: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协作等方式,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共学作用,培养沟通、协作与领导能力。
The “Three – Tutor” structure redefines the role division in education, highlighting human emotional interaction, wisdom enlightenment, and common growth. - 2.“四教”:融合经典与现代的教学方法
AI智能教学: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自适应学习路径、虚拟实验环境与即时反馈机制,提升学习效率。 道尔顿制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个体责任,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进程,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分组制教学:通过异质分组、角色分工、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社会性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费曼式教学:鼓励学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他人讲解所学内容,从而深化理解、发现认知漏洞、巩固知识体系。
.
“四教”方法融合了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个体探索与群体协作,共同支撑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智慧生成与创新培育为目标的教育新生态。
.
.
四、结语:走向人与教育共同进化的未来
知识本位教育误将“学科”作为教育的终点,却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具有整全思维、创新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智慧主体。李建革博士所倡导的“智慧创新教育”及其“三师四教”导学法,不仅是对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当代践行,更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本质的一次深刻回归与前瞻性探索。
在这一新范式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传授与接收的对立关系,而是成为共同学习、合作成长的伙伴。教育过程不再是机械的知识复制,而是充满探索、创造与意义生成的智慧之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学科迷信”的误区,迈向教育与人共同进化的未来。
【作者】李建革,教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长期深耕教育领域,是钱学森教育思想的坚定践行者;作为《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践行终身学习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核心成员,深度参与前沿教育理论的实证研究与落地应用;基于对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深入研究与课题实践,首次提出“智慧创新教育”新范式,首创“三师四教”导学法,为教育创新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