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影响评价(EIA)与环保验收同为煤矿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环评阶段的要求与环保验收阶段存在显著差异,而环保验收能为环评反馈重要信息。

目前,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互动较少。本文分析了煤矿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验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一种互动机制。

关键词——煤矿、环境影响评价、验收、互动机制。

1.介绍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基础。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煤炭生产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每年因煤炭开采排放的地下水约220亿立方米。由于煤炭开采导致的地面塌陷面积已达40万公顷。煤矸石累计堆存近4000万吨,占地超过1万公顷,且每年仍新增200至300公顷。我国煤矿瓦斯抽采量中利用率不到20%,平均水平较低。目前土地复垦率仅为12%,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分布相结合,煤炭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1]。土地复垦仍然极为困难。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的价值。煤炭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压力。因此,加强煤炭行业的环境管理,对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简称“环保验收”)在限制高污染项目准入、完善环境管理、监督和落实环保措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评价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环境关注的是环评期间对于水、气、声、渣等要素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控制设置所需的环保措施。在实际阶段,将环保验收检测数据与环评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将问题反馈给环评审批及相关工作单位,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环评与环保验收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这能够有效提高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Ⅱ 煤炭接受情况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现状

煤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开展 20 多年,编制了数百份矿山及矿山环境影响报告。根据煤炭开采特点和环境影响区位特征,生态影响评价既给予了足够重视,也进行了必要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许多评价单位主要针对矿山(矿井)开发导致的地表沉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和地下水以及林业生态影响进行预测,并对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沉陷区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虽然煤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整体性。同一区域的煤炭开发项目,各项目评价多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2)针对性较弱。评价内容和提出的管理措施相似,主要是现场调查不够、编制时间短,导致评价内容的针对性和管理措施相对较弱。(3)深度不足。突出表现为地表沉陷预测浮于表面,以及对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影响预测不够深入。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未说明开采分区及接替情况,未考虑设置煤柱保护,未考虑覆盖层厚度叠加问题,未认真研究煤田勘探报告相关内容,也未预测沉陷的动态时空分布。

B.煤矿环境验收现状

煤矿环境验收时间晚于煤矿环境影响评价。2004年,煤矿环境验收正式形成。作者就职于环境保护评估中心部门,承担国家承诺的、经环境保护验收批准的生态建设项目的技术审查工作。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在2009年已受理并组织完成项目技术审查的有124个县,其中煤矿项目有20个,约占总数的16%。目前在技术审查和验收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环境保护验收重视不够。“重环评、轻验收”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体现在验收技术工作中,也体现在验收管理上。(2)建设项目违法现象突出。存在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要求的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环境监理未执行,长期试生产不验收等违法现象屡见不鲜。以环境监理执行为例,在141个生态类环评项目申请验收时,有44个项目批复明确要求开展工程环境监理,据统计,2008年仅10个项目执行了环境监理,执行率不足25%。(3)验收调查整体水平不高。一些验收调查技术报告质量粗糙,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项目负责人编制的报告,质量差异较大。

Ⅲ 煤矿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验收互动机制研究

A. 煤矿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验收互动问题

当前煤矿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验收互动性不强,缺乏互动机制。在环保验收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完成后发生了重大变更。当然,其中不乏正常变更,但很多时候是因为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措施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实施。

以下通过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煤矿环保验收报告来举例说明这些变更情况。

1) 酸刺沟煤矿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矿井生产能力为 1200 吨/年。根据验收报告,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获批后,矿区面积从 41.43 平方公里扩大到 49.8086 平方公里;一套 4 吨/小时的锅炉改为 10 吨/小时的锅炉[3];最终未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在首采面工程建设影响范围内一次性完成村庄搬迁”以及“按照矿井水净化处理要求进行循环利用”的要求。

2) 郭屯煤矿项目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年生产原煤 2.4 亿吨。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获批后,矸石流场位置进行了调整。工业场地占地面积增加了约 8.47 公顷。专用铁路线未建成,并且新增了选煤厂[4]。

3) 霍宝干河煤矿新建项目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该煤矿年设计产量规模为 210 万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获批时,矿区面积比环评时减少了 1.44 平方千米。煤矿取消了临时露天储煤场,新建了一座储量为 3000 吨的储煤仓;将锅炉总容量增加了 10 吨/小时;原设计的矿井供水、自备电源管道未建设。

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在已知煤矿建成后,本文将其与环评阶段进行了广泛对比。原因既包括正常调整导致的设计变更,也包括环评阶段提出的措施不切实际、无法完全落实。煤矿开采初期约 20 年,可随着开采逐步推进搬迁工作,但要求搬迁地点不合理且难以实施。

近期对矿山环境验收调查发现,在矿山环境影响评价(EIA)阶段提出的不切实际要求有:“无永久排矸场”“矿井水完全综合利用”“瓦斯全部综合利用”。所提出的措施看似十分理想,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大误区。以下结合验收调查数据进行简要分析: 对“无永久排矸场”的分析:煤矿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煤矸石。煤矸石的产生、排放和利用不仅存在时空差异,还需要不同生产系统甚至不同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因此煤矸石的堆存是不可避免的; 对“矿井水完全综合利用”的分析:煤矸石的工业化利用对数量和质量有一定要求。然而,中小型焦煤矿以及采用简易提升方式的煤矿井筒煤矸石,通常不具备独立建设煤矸石发电厂或煤矸石建材厂的条件; 对“矿井水完全综合利用”进一步分析:许多大型煤矿矿井水排放量较大,且回用途径有限。北方煤矿冬季无法进行绿化灌溉,完全综合利用并不现实。此外,从水循环系统的角度来看,矿井水经净化后过量回归自然,可重新参与地下水、地表水、蒸发、降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也具有一定作用; 对“瓦斯全部综合利用”的分析:瓦斯利用的条件,一是需要达到一定浓度,二是要有用户需求,否则无法实现综合利用。

由于没有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目前在重复开展这些环境影响评价(EIA)调查时仍发现存在不切实际的验收要求,因此,尽快建立煤矿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验收的互动机制十分必要。

B. 建立煤矿环评与环保验收互动机制的几点建议

建立煤矿环境评价与环保验收互动机制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互动机制的建议如下:

(1) 制定支持性的环评与环保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验收互动政策环境

环保部门作为我国最高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立环境验收与环评互动机制的重视和支持是首要保障。环保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指导方针、规章制度和体系,能够迅速推动互动机制的形成。省、市两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各自辖区特点分别制定相关制度,以确保互动机制稳定、快速发展并长期有效运行。

(2)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环境评估与环保验收的互动桥梁

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是环保主管行政部门的技术支撑部门,拥有多年的环境影响评价(EIA)审查和环保验收审查经验,并有大量优秀的相关专业人才。它是较为合适的互动机制技术中介服务单位,是互动机制的具体实施单位和牵头单位。评估中心可以对丰富的环评报告和环保验收信息进行梳理,建立数据库,编制数据分析软件以发现问题。各环评报告编制单位和环保验收报告编制单位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后,也可反馈给评估中心。此外,评估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和有关单位商讨如何解决问题。制定解决和改进方案后,评估中心通过各种网络信息平台或专业技术期刊将方案传达给环评报告编制单位和环保验收报告编制单位。这样就建立了“信息分析—发现问题—讨论研究—制定优化方案—明确标准要求—提升水平”的流程。使环评要求更贴合实际,并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同时让环保验收更具针对性,监督更有效。

(3) 建立并持续完善环评与环保公众验收互动平台

环保专业网站、专业报纸定期发表环保相关文章,反馈近期环评验收问题,为各相关单位加强沟通与联系提供平台。并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评报告和煤炭环保验收报告责任单位的意识。督促其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理念。

(4) 加强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之间的互动与互补。

煤炭相关技术协会拥有非常丰富的行业信息和资料,建议与环保部门共同研究、分享交流。科研机构,包括煤炭行业相关部门的专业设计院或高校,具备坚实的科研实力。环保部门或煤矿环保及编制环评的单位可委托其开展研究并解决技术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报告中,以提高报告技术水平,解决技术难题。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与环保验收的现状,指出两者互动性不强,导致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水平较低。本文提出了煤矿建设项目环评与环保验收互动机制的建议,以促进煤炭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由于我国煤矿项目的环保工作任重道远,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振琪,李晶,赵艳玲. 矿粮复合区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J]. 科技导报,2006,(3):21 - 24

[2] 程景奎. 煤炭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审查与思考[C]. 煤炭开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2006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酸刺沟煤矿环境保护报告[M]. 2009

[4] 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科学工程评估中心:山东省巨野县郭屯煤矿矿区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5]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山西省霍宝干河煤矿矿区环境保护调查报告[M],2009年

[6] 环境影响与控制 资源环境风险[C]。煤炭开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6

zh_CNChinese